生活

分享生活,分享快乐

当前位置:首页>生活

律助(二)

时间:2009-10-31
律助(二)
  
/罗云律师   20091030 
 
在杭州工作,当然有必要谈一谈我与杭州的缘分。
 
1996年国庆,那时还没有“黄金周”,只有三天假。我读大四,因有校友毕业到杭州工作,他让我到杭州看看,并希望我毕业后到杭州发展。所以,趁此假期,我到杭州逗留了三天,终于见到久闻的“美丽的西湖”和“破烂的杭州”。
 
说起毕业找工作,和现在有些不一样,那时还有统一分配,但也鼓励学生“双向选择”,如果要脱离系统,还得向学校缴纳4000元的“转会费”。毕业十几年,当年的“转会费”早已作古!
 
1996年寒假,我参加了无锡、常州、苏州、张家港、上海、杭州举行的六场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大型人才招聘会。杭州的那场,应该在春节前。记得当时的人才交流会设在现在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文一校区),人山人海,我也投递了好几家单位。上午投递的一家单位,让我下午拿材料到位于体育场路的地矿厅人事处面试。
 
面试的考官,五十来岁,头发和我现在差不多,有些“后方支援前方”,略胖,一看就是久经官场。轮到我面试了,我没有打印的简历,也没有制作精美的面试资料,只有三页用普通钢笔楷书书写的个人简历和求职信,还有厚厚一叠红本本,那是我大学四年获得的各种奖励。
 
他一看我的手写简历和求职信,对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浙江是文化大省,杭州又是浙江文化中心,而书法在杭州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和文化积淀。所以,他这个年龄段的人对写字写得好的人有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我的红本本大概有二十来本,什么校园书法比赛“第一名”“一等奖”、“校园十佳歌手”、“乒乓球男单冠军”、“演讲比赛二等奖”、“优秀会长”等等。大学四年,从来没有获得过“三等奖”这样的“荣誉”,因为我对这样的活动通常是弃权,不参加,呵呵!
 
我的面试只有三分钟,就定下来让我签订《就业意向书》,并让我留下电话号码,他们会及时通知我来签订正式合同。
 
杭州的人才招聘会结束了,我没有回学校,也没有回老家,而去了诸暨的一位大学同学家,在那里过了一个寂寞但温暖的春节。
 
春节后,我参加了苏州与张家港的人才交流会,之后回学校。当时学校已开学,班主任见我回到学校,很高兴地向我祝贺。当时的通讯非常不便,他怎么知道我被杭州的一家单位录用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我们系的另外一位老师的儿女在杭州工作,他春节到杭州度假时,在《杭州日报》上见到了一大版对我应聘的报道。题目好像是“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受用人单位欢迎”,报道以我手捧一叠红本本、写一手漂亮好字展开,叙说大学生应当提高综合素质。报道中提到我所在大学和我所学的专业,但没有提到我的姓名。但这位老师,曾经是我的绘图课程老师,对书法也很有研究,而且对文艺也非常有兴趣。记得我参加“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的决赛,他们夫妇还给我“化妆”呢。我们曾经在学校的大合唱比赛中也有过合作,他做领队我任领唱。所以,他一看到报道,就知道是我,回学校后,就拼命为我“宣传”。
 
系里很多老师以前都不知道我,因为我专业成绩一般,在系学生会没有担任任何职位,更何况院里,仅是班上文娱委员。大学里,我属于典型“非主流”人士,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如书法、乒乓球、音乐、乐器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学校的“民间”有很高的知名度。我在校学生会社团部下设的“书法协会”“乒乓球协会”任会长。业余爱好这些东东,与入党、考研、评优……没有任何关系。所以,“非主流”就是必然的了。
 
那位老师的极力“宣传”,让我临毕业在系里的老师面前红了一把。表面上我并不当回事,但心里偷着乐!不久,在北京读研的师兄寄来信件,信中有《中国地矿报》的剪报,上面同样记录了我在杭州大受欢迎的报道。
 
     1997年大学毕业了,但我并没选择杭州,而是去了苏南的一座小城—张家港。四年之后的2001年,我又重回杭州,这也许是命,命中注定杭州与我有缘。
 
     但我觉得,与我更有缘的是位于杭州的浙大——浙大法学院。
 
     未完待续
 
  
 
 

上一篇:律助(一)

下一篇:律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