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最新知识产权相关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动态

本网团队就打车软件接受《中国质量报》采访

时间:2014-03-01
 
疯狂的“烧钱游戏”
 
“两的大战”背后存诸多法律风险
 
 
    近日,杭州的出租车司机纷纷在车上安装了各种“打车软件”,一是为了紧跟潮流方便做生意,二是可以得到更多的“奖励”补贴。据杭州沈半路上一个出租车服务区介绍,自推出安装“打车软件”一个月来,已为4000辆左右的出租车安装了“打车软件”。图为出租车司机在杭州沈半路上一个出租车服务区排队安装“打车软件”。 施健学
 
 
 
 
    本报记者   
 
    背靠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目前正持续上演一场“免费打车”的“烧钱”游戏。218日,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先后宣布再次提升每单减免额度,补贴上调1元钱,价格战继续升级。随着打车减免力度的持续上升,一度出现市场秩序混乱、系统频频“卡壳”、到账慢、不能及时核对到账款项、作弊骗补贴等,引发了专家广泛讨论。
 
    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软件补贴大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近日,嘀嘀打车和快的都宣布了全新的补贴政策,嘀嘀宣布,自217日零时起,对乘客的补贴由5元恢复至10元,预计补贴金额达10亿元。而快的宣称“永远比同行多1元”,从218日起,乘客每单立减由10元增加至11元,司机奖励也增至11元。至此,往市场里扔钱的打车软件补贴大战再次升级。
 
    随着打车减免力度的持续上升,不少消费者和司机纷纷抢单。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双方补贴总额已达19亿元,仅46.1%网民没有使用过打车软件。
 
    另有数据显示,2014年春节7天,嘀嘀打车全国单日订单数突破100万笔,7天平均日增幅约10%,其中微信支付订单比例为68%;快的打车补贴活动期间,快的打车全国日均订单量为128万笔,单日最高订单量162万笔,突破了成立8个月的总订单量。其中,使用“支付宝”钱包付车费的日订单数最高突破60万笔。
 
    有专家表示,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价格战,背后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家互联网巨头的地盘之争,其目的是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钱包争夺移动支付入口。打车软件的竞争,一方面为的士司机和乘客带来了实惠,另一方面,也给市场造成一定的混乱,并可能引发法律风险。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勇勇分析,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出台补贴政策以后,有乘客和出租车司机合作,通过打车软件做假单骗补贴。比如,有的士司机在乘客通过快的上车以后,再与乘客在滴滴打的上成交,司机取得双份补贴后,再返还一部分金额给乘客,造成了骗补情况。
 
   另外,违约责任难以鉴定。为不让司机或者乘客爽约,打车软件建立了诚信机制,爽约被投诉达3次,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会被封号。但是,也确实存在由于系统本身的原因,或者其他第三方的原因导致司机或乘客爽约,这种情况下的违约责任认定存在困难。目前,对司机或乘客的违约责任认定主动权完全在打车软件方,即使认定有误,司机或乘客也很难维权。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辽宁亚太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也表示,在打车应用中,司机与乘客之间、司机与平台之间、乘客与平台之间、叫单环节、支付环节等环节都会出现违约的情况。但违约行为如何界定,到什么样的程度构成违约,守约方应该得到哪些赔偿,间接损失能否计算在内,守约方向谁来主张权利,违约归责主体是谁,违约证据责任如何分配,这都是在打车应用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有专家担心,打车软件价格战尚未出现深层次法律问题,未来或出现恶性竞争。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律师姚小娟认为,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价格战再度升级,实际上是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之争,更深层次的说是移动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的竞争。这样的商战,更多的在于市场竞争,在白热化竞争端倪出现之初,深层次法律问题尚未凸显。“但是,随着竞争白热化,有可能会出现恶性竞争,如恶意诋毁竞争对手,垄断市场等情况,将可能引起下一轮互联网大战。”姚小娟说。
 
 
     广州金鹏律师事务所律师詹朝霞分析,这种烧钱行为并不理智,对软件公司、交通管理部门都提出了挑战。软件公司应花更多心思研究如何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服务,杜绝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诸如“难下单”、“到账慢”、“系统频发故障”等负作用,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拥有客户资源。对交通管理部门来说,什么样的打车软件公司值得引进,软件公司的贴钱提供优惠的行为,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情形,这些都应该是需要正视和作出选择的。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冰洁也认为,打车软件有损市场公平性,需加以引导和预防。“嘀嘀”与“快的”的盛行,尽管给部分出租车辆及消费者带去了诸多利好和便利,但同时显然已对出租车辆运营的公共服务属性造成冲击。对于不会使用打车软件的消费者,尤其是老弱幼童群体,在乘坐出租车时面临空车一辆辆从面前驶过但却无一停留的局面。
 
    专家表示,这种“有车打不到”的现象随着“嘀嘀”和“快的”两大巨头逐步升级的优惠措施以及越来越多的运营车辆使用打车软件势必加剧和极端化。如何平衡出租车消费市场的公共利益显然需要当前运管部门出台具体措施加以引导和预防。
 

 

上一篇:本网团队代理土地行政纠纷案

下一篇:本网团队代理客户名单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书